close
如果‧愛


  為什麼叫做「如果‧愛」我不知道,但是另一部不可避免一定會被拿來比較的 Moulin Rouge!
(2001)
(紅磨坊)
可是歌誦著純粹的愛、最後的選擇只有愛、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 loved in
return......那股張揚不愛小雨小雨不愛張揚班主不愛小雨的模稜兩可曖昧不明就浮現了。

  自從看了「香港有個荷裡活」之後,我便相信以往在「人間四月天」、「停車暫借問」、「像霧像雨又像風」裡的那或清新脫俗或溫婉堅貞或天真無邪的周迅絕對是假正經裝出來的,那一股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的騷勁,才是她的本性*,該看看「蘇州河」吧?類似的話,很想對帥到掉渣的見東說「Grow
up!**
她肯為你稍作停留你就該滿足了,你要是看過鳳凰山上的小裁縫,當她要離開鳳凰山時,不論是爺爺或是唸書給她的知青都是攔不住的,什麼改變了她?巴爾札克,相較於為她帶來啟蒙(不論是知識或情慾)的知青而言,他們還多了份『異化』的感受,你恐怕也該釋懷一點吧?」

  她看起來這麼的不經意、不在乎,大概是她的心思早就飛到了「外面」了吧?愛情並不是她的全部,就算老孫真的和見東在一起,還是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拆散他倆,我就不相信見東你會帶你的老孫回家!與其等著你先「不得不」離棄她,她不跟你耽溺在現況的泥沼裡,早早分了豈不乾脆?

  是啊!究竟是愛,還是耽溺?十年哪!

  十年之間的改變或許看得出來,變得冷漠變得體面變得嫻熟專業,但我始終無法感受到見東與老孫承載著什麼,反而,在聶文與孫納之間有這種「時間的份量」存在,如MILAN
KUNDERA的書名一般,十年,是重?一個嘆息,是輕?見東與老孫如廣告所言「在結冰的湖面緊緊相擁」的關係是重是輕?聶文與孫納的如同合夥人般的關係又是重是輕?他的淚浮出水面時,他的身體與靈魂都在沈淪;她的一滴淚沉落時,周遭的氣氛確有如羽毛乘風滑翔越過高山草原;他的身軀墜落時,卻像個玩笑。

  說太多劇情不好,我該抽離來切割電影,而非陷進去切割自己,例如挖我自己十年前的樣子。我明白雪地對於亞熱帶居民而言,箇中浪漫的程度自然相當高,但是如果你住在一個冬天需要常常剷雪的地方,就未必會這樣想了,北京的雪是真實的,是雙腳踏上會陷下去的,「這裡」又冰冷又潮濕又沈重;片場的雪是虛幻的,是「外面」。對雪不夠瞭解的亞熱帶居民分得出來嗎?躺在真實的雪上是一件不合邏輯的事,頭殼壞去不說,混淆了兩種場景之外,還有抄襲「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之嫌。

  我要說這部電影的確有著美麗而有氣勢的畫面,場景更是攝人,只是,缺少一點,醞釀,身為觀眾有時候落淚的原因是與自身經驗重疊(不然看NANA實在沒什麼理由哭),另一個關鍵是,在情緒的至高點之前,多一點等待累積,不夠就是不夠,觀眾就是觀眾,戲裡演的是戲中戲,黑暗中的電影院裡,比較貼近我的,是手上充飢的可麗餅。

* 糟糕,用字粗俗了! 
**
這句話以前常聽別人用,被用在自己身上時免不了生氣,不過自己始終沒機會用,反正是對角色不是真人,沒有不厚道之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雪野 的頭像
    雪野

    公讌

    雪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